南阳技师学院-招生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咨询电话:
0377-63668802
17637730939(张老师)

孔子教学言行对当代教师的启迪

浏览数:90 

孔子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他虽然距离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相当遥远,但他的教育思想却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实践的检验,非但没有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在教育大变革的时代绽露出新的生命力。站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前沿,重温孔子的教育言行,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那涌动的原动力和跃动着的时代精神,孔子的言行作为格言和公式对于我们新世纪的教师仍然有着实实在在的启迪作用。

一、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的循序性

1、思想摸底,了解志愿。这是孔子教学的第一步骤。《论语•先进》中记载:颜渊、季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孔子动员弟子们,“盍各言其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于是先后有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孔子给予了一一的评点,从而作到了心中有数一这种思想摸底、了解志愿的方法是一个教师贯彻教学原则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步骤。其效果必然会比那些不管教育对象志愿如何而一律实施硬性灌输的方法要好得多。

2、引导兴趣,坚定信心。这是孔子教学的第二个步骤。《论语•雍也》记载:孔子就对待学问道德的态度启发诱导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举例说,颜回“一箪食、一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论语•述而》中为例“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他明确地指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他警告弟子们不要贪图安逸,即所谓“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土。”为了坚定弟子们学习的信心,他说:仁义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们想实行仁义,那么,仁义就会实现。他曾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批评:如冉求说自己“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雍也))指出了他是故步自封。言外之意:你如果肯学,你如果坚持学,就能达到目的——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信心自然就会大增。所以颜润费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让人在学习上“欲罢不能”。可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是非常之好。

3、勉及时学习,专心致志。也就是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孔子教学的又一步骤。孔子曾以自身为例,强调弟子们要抓住学习的宝贵时机,“吾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慎子.逸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里是在勉励弟子们:青春时期是最可宝贵的,应紧时间学习,对于终身都是有益的。孔子认为“后生可提”,但“四十五十而无闻,斯亦无足畏也矣”,他告诚弟子们,学习了四十如果还有恶言恶行,“其终也已。(《论语•阳货》)这就向弟子们敲响了警钟:少年时期的学习决定著一个人的一生,务必不能错过。

孔子还教育弟子们学习时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要专心致志。他曾经批评樊迟的“学庄稼”“学圃”为“小人”,批评子货“货殖”为不听老师话——在这里,孔子不完全是在反对弟子们种庄稼种菜做生意,而主要是批评弟子门从师学习的三心二意的。孔子认为,如果不专心学习,不论爱好什么“德”《当然也包括种地、做生意),在立身、行道上都会出问题。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指出了不好学的危害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即被人利用你的诚信作坏事);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言行易于执);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这段话的宗旨是: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学习,那么,你喜欢任何一种道德,都会出现俯差。所以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知识的重要性。他把主动学习的“学而知之”看得比被动学习的“因而知之”高出一筹。他强调“学,则不固。”(《论语•学而》)意即,只要学习,就能摆脱顽固守旧和愚昧。对此,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学习是人的后天的认识活动,它能使人从无知到有知,由愚昧变聪明,由不文明走向文明。因此说孔子是从学习是人类进化的高度来认识的,可以说这是进化论最原始的言论。

二、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实施的科学性

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指导

按照现代的科学的观点,这里的“材”就是青少年的思想性格和智力水平。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智力迸发的领域广狭、时间先后、表现形式及其程度都会有差异。因此就不能用一种模式统一施教,必须使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维也))这实际上就是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孔子对他的弟子也是十分了解的。“柴(高柴)也愈,参(曾参)也鲁,师(颛孙师》也辟(偏激),由也喭(粗鲁)。”对弟子的熟知为他进行不同的指导提供了前提条件。例如“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总纲,如何应用于立身行事的各个方面,孔子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指导的: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孔子则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向仁,则答:“仁者,其言也韧(韧,即说话要迟,要有考虑)”。三个弟子同样问仁,孔子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思想和不同的生活作风分别给予指导的。又如“为政”,这是孔子教育的主旨。至于如何为政,孔子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况,对弟子们的解答都有所不同,《论语•子路)里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子贡问政,孔子答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路问政,孔子则答:“先之,劳之”即让子路带头,然后让下属人员去做。仲弓问政,孔子目:“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其他如:弟子们问如何为君子,如何为孝等等,孔子都采用了不同对象不同指导的策略。我们说,这是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分类指导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灵活性的表现。所以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有用人才是合于教育料学的,是行之有效的。符合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的方针。

2、动员发问,允许辩论

孔子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方法之二。孔子的教学思想总体上看是启发式的。他的基本原则是:“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矣。”(《论语•卫灵公))在《述而》一章中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些话的用意很明白,是要求弟子们能够主动地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还能够举一反三地推理、钻研问题,从而锻炼思维能力,扩大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是既高明又合乎科学道理的。因为,人们认识问题、学习知识不能全靠老师讲解,那种老师“一言堂”的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必须在老师讲解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对老师的回答仍有疑同,就提出质疑或进行辩论,形成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才能使学生学深学,融会贯通,彻底解决问题。我们读《论语》发现,满篇都是对话,处处可见辩难。据统计,《论语)一书共有117处问答,其中,学生回老师的有102处,弟子间弟子的11处,而老师问弟子的则只有4处。可见,在孔子教育民主思想指导之下,学生主动发问的良好习惯已经养成。不仅如此,孔子还谦虚,他能够坦然、坦诚地面对学生超出自己的地方。例如《列子•仲尼第四》记载,他在回答子夏的提同时说:“回之仁,贤于丘也、赐之辩,贤于丘也,由之勇,贤于丘,师之庄,贤于丘也。”可以说这是孔子允许学生辩论的基础。在(论语•八》中子夏问孔子:《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绘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问:“礼后平?”孔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很高兴地说:“启子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当弟子的辩驳对自己有启发时,他是显出那样的愉快,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孔子那宽厚雍容的风采,再如,“子游为武城宰。”孔子游于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他的意思是说治理武城这么个小地方还用得着弹琴唱诗来施行教化吗?子游听后不以为然,立即反驳道:这可是您以前讲过的呀,无论地方大小都需要礼乐。先生您怎么现在又在笑话我呢?孔子听到反驳,马上认识到是自己错了,立即对随从的弟子说:“二三子,偃(子游)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表面看,孔子这话是自我解嘲,但无疑他是承认子游的辩论是对的。因为他曾说过,“法语之言(合乎原则的批评)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论语•子罕》)他只是当着弟子们的面有点不好意思,才用了个“开玩笑”的遁词。即使如此,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闻过则喜、勇于改正错误、雍容谦逊的楷模。

3、抓典型,表扬批评

这是孔子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又一方法。在孔子的心目中,颜回是一个安贫乐道,学问道德无与伦比的高才生,因此经常表扬他,“回也其庶乎?屡空。”(《论语•先进》)“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意思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但生活上屡屡贫困,他却不在平,仍然好学不倦。再如,闵子骞在孔子的弟子中与颜回的道德学同差不多,鲁国执政者要改建金库——“长府”,闵子骞说:“仍旧贯(),如之何?”他的意思是不必太浪费,仍旧这样用吧,何必再改建呢?孔子听后肯定了他的说法,表扬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其他还有像前文说到的孔子对“回之仁”、“赐之辩”、“由之勇”、“师之庄”等的肯定和赞扬都是为了抓好典型,促进弟子坚持好的,向好的学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孔子也抓不好的典型,及时批评,策励弟子们改正缺点错误。例如宰子,原先是一个说话很漂亮的人,孔子也很赞赏他,但后来作了孔子的弟子,却白天睡大觉,懒于学习,表现出了言行不符。孔子看见后当即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并由此面有所联想,他对弟子们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宰于)与改是。”再何如冉求为季氏向农户多收农业税,超出了正常的赋税,孔子非常恼怒,对别的弟子们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种语言虽然有点过激,但还是原自于冉求的行为太过分了。对于这种过分的行为,孔子的这种严历批评无疑会起到一种警策的作用,就如重疾必用猛药一样。

4、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这是孔子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最为强调的思想和态度。他教育弟子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困难却装作安然)、难乎有恒(即这种人难以坚持学习到成功)。”(《论语•述而))这是因为,这三种表现,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指出;要作到实事求是,必须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要从实际出发,明辨是非,要不空想、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必须屏弃这四种毛病才能实事求是,才能获得真知。孔子的这种思想和态度,是符合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科学道理的。

5、以身作则,择善面从,自省改过

孔子教学中进行身教的可贵态度和方法。孔子平时教育弟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道(引导)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蔽。”他自己平时就是如此,即所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精神是整敕的,心情是和乐的)即使他处在艰难险阻的境地也能泰然处之。例如他游陈蔡间被困,犹能“七日弦歌不绝。”这就是君子坦坦荡荡的明证。他平时要求弟子们努力修德、讲学、徒义,他自己首先就能作到。《论语•述而》中孔子曾自白:“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例如他陈可败时说:“昭公”“知礼”,陈司败不以为然,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对人不偏想,而先生居然偏袒昭公,因为“昭公娶于吴,为同姓”(意谓不合礼制),昭公“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仅不反感,反面感到欣慰,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告诉我)、”这是一种闻过则喜的气度。不少弟子都受到他这种精神的感染,例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受到感染启迪之后所发出的警策之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就连子路那样“兼人”而又莽撞的弟子,也在修德、讲学,特别在“闻过则喜”方面都做得很好,以致成为善于为政的人材。这不能不说与孔子言行一至、以身作则等身教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最好说明,

6、对弟子关怀备至,负责到底

这是孔子教学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高尚风格。“伯牛有疾”孔子亲自登门探望,从窗户里“执其手”、感到伯牛的病不好治了,他无比地感伤,“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慨叹这样好的人竟然得了这样难治的病。颜渊死了,孔子一听到就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随即到颜渊家里去吕唁,并“哭之恸”。随从弟子怕他伤了身子,劝他不要太伤恸,他洒着泪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他对颜渊的死深表遗憾“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能视回犹子也。”可见他对弟子们的关怀是多么的真挚与深切。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学问、德行两个方面,在教学上他尽心尽力,毫无保留。他对弟子们表态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海人不倦,何有于哉?”(《论语•述而》)对于离开自己,已经从政的弟子们的思想言行,遇着机会他还要亲临检视。据《说苑•臣术)记载,子路做了蒲地的令,为备水患而修防汛工程,子路见老百姓吃苦,就用吃的喝的去慰劳他们。孔子到蒲,听说后,让子贡去禁止他。子路很生气,指责孔子说:“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乎? 由也不受!”孔子开导他说:“尔以民为饿,何不告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私馈之?”他警告子路,这种做法“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 已则可矣,否则受罪不久矣!”子路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先生是在关心自己,不是禁止自己行仁,而是自己这种行义的方法不得当,于是“心悦而退”。孔子识大体、顾大局,纠正了子路为政自专、目无上级的严重错误,这是对弟子的真正关怀。还有,《说苑•政理》中记载,孔子去看望已经出仕了的弟子孔蔑和宓子贱,特别对宓子贱的言行大加赞赏:“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孔子鞠躬尽瘁教育弟子,关心弟子,为弟子负责到底的敬业精神,可以说古往今来都是可敬的。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如火如茶的教育改革,我们认为,愈是深入地向前发展,我们愈是要回到先哲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从那里得到启迪,让传统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迈得更稳健,更扎实。


登录
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