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技师学院-招生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咨询电话:
0377-63668802
17637730939(张老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浏览数:51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愉快教学”的实践

22.jpg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甚至厌恶之中时,往往会直接阻碍、消弱、甚至中断学生的智力活动,破坏学生的学习的向心力,当然就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相反,当学生处在愉快、和悦、轻松的气氛中时,他们的大脑往往会高度兴奋,精神高度集中,学习效率惊人。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去创造一种愉悦、欢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以求达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学习境界。这就是我们所探索的语文课堂中的“愉快教学”。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教会学生自己学

上一堂成功的课,首先要明确教会学生什么。“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于漪语)语文教育的任务是既教会学生语言又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就应既有明确的认知领域目标,又有思想教育审美熏陶的情意领域目标。一堂课有了科学而又具体可施的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做到教者心中有底,习者豁然开朗。语文课堂的目标起着定向、激励、调控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备每一节课时,我们都认真思考,权衡本课在一本书、一个单元中的地位,弄清本文的重点、难点,制定明确的目标, 告诉学生要学什么, 使他们心中有数, 学有目的。而現在不少语文课却压根没有或者至少看不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试想.连“新闻联播”节目都要介绍一下“新闻提要”,各大报纸都要有“本报要间”,更何况一堂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呢?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 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观能动性, “教会学生自己学”,让学生学会语言、学会做人。我们认为,教会学生学, 教师首先应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关系。正象教育家所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是合作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 你不愿学习, 我来吸引你学习”。然后在教学中逐步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一种文体、一册课本的自学方法, 与学生商量着学习, 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告诉学生学什么, 教会学生怎样学”是愉快教学中最基础.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管造协调的情境, 创设愉快的教学気国

有人说,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課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知、情、理的统一体。教学情趣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趣味、情结、教学风格, 取决于教师対学生的心理、审美特征以及生活经历的了解程度, 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知、情、理的体会、挖掘。

例如那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 如朱自清的《春》、《荷境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小麻雀》,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如何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应,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了我们研习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情、以趣、以美感染学生,作为营造教学情境的主要手段;我们用美读、美画、美讲极力渲染一个精趣益然、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为教师所吸引,为教学内容所陶醉。朗读、赏析、品味;感受、想象、体验,和教师一起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作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感悟,三者沟通, 融汇,教学场景会呈现强烈共鸣状态。这时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注意力集中,耳听、眼看、脑想、口说、手写、全身心倾注于教学内容,他们思维灵活,讨论、发言、记忆迅速,当堂能背下课文片段,甚至全文。愉悦的审美满足、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贯穿课堂始终、甚至辐射到课外,有的学生还在放学回家的一路春光中吟诵着春的“花枝招展”。

三、调动学生的内因,师生共同参与教学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屈从,而是要求参与、研讨。语文教师怎样面对这种挑战呢?首先,要求教师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主人翁的精神孕育于浓郁的民主气氛之中。课堂内如果缺乏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多向的信息沟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充分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苦与乐,触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忘我的投人,与教师进行融洽的配合。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现举两例:

1、把语文融人生活。叶圣陶说:语文教学就是从课文里走个来回,”这一来一去,处理不当就会现“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教归教,学归学,学生走马观花,一无所获。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括积累,把语文融人生活让学生带着一份心情,带着一种兴致去体味语言,顿悟人生。这个“来回”才会充满探知的无穷乐趣,如教学《枣核》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远离家乡的滋味和感受,以及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学生投人空前高涨,话匣子就会被打开,课堂就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流动发展。

2、引进联想、想象。在教学中,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进联想、想象练习,课堂上常常会闪现出珍贵的“黄金镜头”。如教学《春夜喜雨)可以让学生联想“春”的有关诗句,加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设想:假若在轮船相遇,叔叔真的腰檀万贯,“我”的父母又会怎么样?这样展开想象,引进对比,更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把学生激活,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只要教师千方百计触发起学生的兴奋点,调动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思维就会超常活跃,课堂效果也就会出乎意料的好。

最后,教师要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也不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给他们思考的时同,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的培养和提高。


四、巧设铺垫,适时点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狐狸摘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所以,当知识的果实高挂在树,我们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架梯、铺垫,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都尝到“果子”的鲜美。

巧设铺垫,适时点拨,旨在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思维的成果。点拨,应是雪中送炭;铺垫,当为锦上添花。如教学《翡芦槽判断葫芦案》一文时,教师如直接提问:“‘护官符’'在本文乃至整个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那么学生一定会懵懵懂懂,不知所云。这里我做了这样的铺垫;1、接案时,贾雨村的志度如何?   2、结局贾雨村又是如何断来的?   3、决定贾雨村胡乱断案的美键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说“护官符”是关键! 通过以上点拨和铺垫,学生很容易体会、得出“护官符”这段文字是理解本文的一把钥匙,在全书中,它也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处在迷途歧路时,处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的关卡,那就会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循路探幽,倍得苦思冥想而又豁然开朗的喜悦,获得虽经曲折而又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盼望上下一节语文课的欲望。


五、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语文课应是美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的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使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美的课堂设计,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感受到的美的味道。

1、动静结合,张弛相济,使课堂教学具有情节美。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最容易疲劳的时期,要初中学生一堂课自始至终保持连贯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济,才能化解学生的疲劳,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创造高效低耗的教学效应。

2、美的课堂设计离不开教师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挖掘一切美的因素,与学生去一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首先,教师要注意体态美。体态美包括表情美和手势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诉说一个个或悲壮或幽怨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表情不只挂在脸上,更重要的是刻在心上。手势美要求教师结合课文的分析,恰当地配合手势。《孔乙己》中的“罩、排、摸”等动词下得生动贴切,怎么个贴切法,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这样,在师生模拟、体味的过程中,课堂会渐人佳境,其乐无穷。

其次,教师要运用语言美。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语文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教师应着力导人语和高潮渲染语的精心设计,把学生引人课文情境,给学以心灵的震憾,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语言美的魅力更体现在课堂随机的“碎语”和“插人语”上,这是一种更为鲜活的语言美,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是教师深厚语言积淀的表现。再次,美的课堂设计离不开美的板书设计。板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板书,是教学中文章的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品。所以无论是文字式板书还是图形式板书,都应力求简洁、直观、形象、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课堂设计还可以借助于美的朗读、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手段,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构成教学情节的整体美。

六、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现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结合学生好动、好奇心理等特点,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采用先人为主,引发兴趣的多种形式,开展“课前一分钟智力竞赛”、成语连锁填补、补全歇后语、猜谜语、我最喜欢的格言、发现我生活中的错别字等,这样,学生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你问我答,齐答,抢答,好不热闹!学生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对上语文课充满兴趣,包含期待。为了使学生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我们还指导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还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我当小记者”活动,自编自排戏剧、话剧等,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了语文应用能力,提高了语文素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情感,真正使学生由“苦学”转变到“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登录
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